科技苑讓豬昏厥的鐵籠子只為了一塊好豬肉
2015-9-7 8:46:02
暫無圖片。
詳細介紹
8月6日(周四)為了一塊好豬肉
精彩看點:原本活蹦亂跳的豬,為何通過一個鐵房子之后,就失去了知覺,變得一動不動?鐵房子里到底隱藏著什么秘密?讓豬暈厥到底有什么好處?《科技苑》馬上揭秘。
科技加點料 | 為了一塊好豬肉
?。?015/8/6 18:30 CCTV-7《科技苑》欄目播出)
大多數(shù)人養(yǎng)豬,都希望這個豬越機靈、越精神越好,活潑機靈的豬肯定健康呀??墒牵颖笔〕械率杏幸粋€人的做法卻很奇怪,他特地引進了一種設備,專門把那些活蹦亂跳的豬,弄得癱軟無力,一動不動。這好好的豬,為什么要弄得癱瘓了呢?
河北省承德市有個人,名叫楊玉錫,是當?shù)匾患掖笮娃r(nóng)牧企業(yè)的董事長。老楊從事豬肉產(chǎn)品生產(chǎn)已經(jīng)有不少年頭了。最近,老楊的企業(yè)門口圍了不少人,大家都聽說老楊從國外引進了一種新設備,很特別。所以,大家伙都來瞧瞧新鮮。
原本活蹦亂跳、還能嗷嗷叫的豬,通過這個鐵房子出來之后,全都失去了知覺,癱軟無力。難道,這個讓老楊引以為傲的先進設備,就是為了把活蹦亂跳的豬,弄得一動不動嗎?
原來,從神秘的鐵房子里出來的豬,并沒有死,只是暫時暈過去了。柴印軍是這家企業(yè)的技術經(jīng)理,他接下來的回答就更讓人費解了。
很快暈厥過去的豬,30秒鐘之內(nèi)就會蘇醒!那為什么要讓豬暈這么一下呢?
原來,讓豬暈厥,就是為了屠宰。而之所以讓豬暈厥30秒,是因為豬從鐵房子出來,到掛上屠宰生產(chǎn)線的這一過程,大約需要15秒,必須在豬蘇醒之前,把這些事都做完,不然豬暈的時間太短,就有可能在屠宰前醒來。
據(jù)說這套能夠使豬致暈的設備,可是價格不菲呢。老楊花了大價錢購買的設備就是讓豬暫時的暈厥。那么,讓豬暈厥這30秒,到底有什么好處呢?
想要解開這些疑問,還要從老楊和豬打交道的經(jīng)歷說起?,F(xiàn)年65歲的楊玉錫是地地道道的農(nóng)村孩子,他出生在河北省承德市的一個小山村。打小就幫家里分擔農(nóng)活,撿柴火、喂豬樣樣都會。在農(nóng)村,每逢過年都有殺年豬的習俗。楊玉錫對殺年豬的記憶尤其深刻,每當想起農(nóng)村殺年豬的往事,楊玉錫的心里就特別難受。他回憶道:農(nóng)村殺豬時就找兩個棒小伙子,把豬抓上,四條腿一捆,嘴一捆,往比較大得桌子上一擱,桌子腿特別矮,拿刀從脖子往下一捅,捅到心臟。
不過話說回來,這千百年來,人們殺豬的方式大多都是如此,是什么讓老楊對農(nóng)村殺年豬這件事,有揮之不去的心結呢?他覺得豬叫喚著,特別痛苦,聽著挺難受。
兒時殺年豬的情景,一直在楊玉錫腦海中徘徊。多年后,楊玉錫開辦了屬于自己的農(nóng)牧企業(yè),在創(chuàng)業(yè)期間,他一直都在思考,自己好好養(yǎng)出的豬,怎么才能在屠宰時,不讓豬那么痛苦呢?直到聽說有“人道屠宰”技術,讓楊玉錫眼前一亮。
所謂“人道屠宰”,就是盡量減少動物在屠宰時的應激反應。就拿豬來說吧,就是要盡可能地減少豬在死亡時產(chǎn)生的痛苦和恐懼。這應激反應我們看不到摸不著,它會對豬產(chǎn)生什么影響呢?
傳統(tǒng)的殺豬方式簡單粗暴、場面血腥,豬在死亡的瞬間承受了巨大的疼痛和恐懼,這樣生產(chǎn)出來的豬肉的保水性也會降低,容易形成人們常說的“白肌肉”,大大影響了豬肉的品質。
而人道屠宰技術,恰恰是豬在看不見的時候,讓豬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,完成屠宰過程。豬因為沒有恐懼,就不會造成豬肉的品質下降。
最初,楊玉錫的企業(yè)只涉及生豬的養(yǎng)殖,并沒有自己的屠宰場。他每次都是委托一家屠宰場屠宰。看到自己養(yǎng)大的優(yōu)質生豬,因為屠宰環(huán)節(jié)沒有得到妥善的處理,影響了豬肉的品質,楊玉錫感到非常惋惜。正是這個原因,促使老楊開始籌備自己的屠宰場。
那臺能夠瞬間讓豬暈厥的奇怪設備,就是老楊為了減少豬在屠宰時產(chǎn)生的應激反應,特意引進的。
可是,就這么一個看似鐵房子一樣的設備,是怎么讓活蹦亂跳的豬在短短的20秒內(nèi)就昏厥的呢?原來,隱藏在這件鐵房子里能夠讓豬瞬間致暈的秘密是二氧化碳??砂闯WR來說,這二氧化碳也太普通了,空氣里到處都是二氧化碳,豬怎么吸了就能昏迷呢?
實際上,二氧化碳是空氣中最常見的氣體之一,它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,是大氣組成的一部分。我們在呼吸過程中吐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,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吸收的是二氧化碳。二氧化碳在自然生態(tài)平衡中,進行著無聲無息的循環(huán)。常溫下的二氧化碳沒有顏色,沒有氣味,也沒有毒。豬之所以會在瞬間致暈,是因為鐵房子里的二氧化碳濃度過高,豬呼吸需要氧氣,二氧化碳濃度太高,氧氣就不足,豬無法呼吸到氧氣,導致缺氧性的窒息暈厥。可有人又會問了,豬吸進去那么多二氧化碳,對豬肉的品質有沒有影響呢?
帶著這個疑問,記者邀請專業(yè)人士用白鼠做了一個實驗。我們可以看看,吸入了高濃度二氧化碳的白鼠,會有什么反應。
這是一只健康的大白鼠,它正在專業(yè)人士布置好的玻璃器皿里自由活動。
硫酸和碳酸鈉反應產(chǎn)生的二氧化碳,通過導管進入了白鼠活動的玻璃器皿,此時的白鼠毫無察覺。
安置于玻璃器皿低處的蠟燭熄滅了,說明二氧化碳氣體已充滿到了這個位置。此時的白鼠呼吸急促、不再活蹦亂跳。
當高處的蠟燭也熄滅時,說明二氧化碳氣體幾乎充滿了整個玻璃器皿。這時的白鼠意識模糊、身體不受支配、幾乎不能動彈,但從它的呼吸起伏得知,此時的白鼠并沒有死亡。這時,我們再通過扇風,將大量空氣注入玻璃器皿,剛剛還在昏迷的白鼠,又變得活躍起來。
從實驗結果得知,在短時間內(nèi)吸入二氧化碳會使白鼠昏迷,但只要立刻與空氣接觸,白鼠會立馬清醒過來,并不會導致白鼠死亡。所以用二氧化碳讓豬致暈,就像讓豬進入了睡夢中,并不會對豬肉產(chǎn)生影響。
其實,近些年來,為了減少動物在死亡時的應激反應,人們已經(jīng)在屠宰環(huán)節(jié)做出了技術改進。比如,前幾年流行的三點式電擊致暈方式,就是讓生豬被瞬間通過的強電流電暈,從而減少它們直接面對死亡的恐懼。但是這種方法,在楊玉錫心中并不是最理想的,這也是他跑到國外去引進二氧化碳設備的原因。
考察的過程中,楊玉錫發(fā)現(xiàn),三點式電擊致暈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,瞬間的強電流通過豬的身體時,也會使豬感到恐懼,造成一定程度的應激反應。為此,楊玉錫還專門去了丹麥進行考察。丹麥是世界上養(yǎng)豬技術最先進的國家,也是最大的豬肉出口國。因此,丹麥有著“養(yǎng)豬王國”的美譽。
丹麥的屠宰場一點味道都沒有,特別干凈,而且產(chǎn)出的豬肉特別鮮嫩,特別好。所以老楊不光從丹麥引進了先進的機械設備,在國外考察期間,他還學習了一套屠宰前先進的管理辦法,也就是如何保證動物的福利。
動物福利和二氧化碳致暈技術一樣,都屬于人道屠宰的范疇,屬于配套技術。注重動物福利,同樣是為了降低應激反應,得到高品質的豬肉。為了減少豬卸車環(huán)節(jié)的應激反應,老楊的屠宰場專門安裝了一個升降平臺,以便讓豬安全、平緩地走下來。工作人員卸豬更是有講究,短棍綁上柔軟的布條配合上工作人員的吆喝聲,讓豬不慌不忙地走下運輸車。豬天性膽小愛扎堆,下車后來到一個陌生的環(huán)境,誰也不敢先往前走。工作人員也有應對的小妙招,用空的礦泉水瓶綁在棍子上敲擊地面,用聲音刺激進行趕豬。
現(xiàn)在這種不打不罵、溫和的卸豬和趕豬方式,大大減少了豬的恐懼和緊張,減小它們的應激反應,也能使它們能盡快地適應屠宰場臨時的家。它們要在這個區(qū)域充分靜養(yǎng)24個小時。
這個生活區(qū)的房頂有大功率的恒溫供暖裝置,即使冬天住在這里,豬也不會覺得冷。圈舍之間的過道還裝有不銹鋼地漏,保持圈舍干凈、清潔、不積水;每一個圈里只住20頭左右的豬,這樣能夠保證每頭豬的活動空間。這里絕對能稱得上是豬圈里的別墅;不間斷地播放輕音樂,讓豬在新環(huán)境中放松下來。伴隨著舒緩的音樂,豬可以在這里自由地飲水、休息,隨心所欲,不受約束。聽著輕音樂休息、喝著水,豬現(xiàn)在的狀態(tài),比剛下車可放松多了。
在臨近屠宰的前1小時,這些豬還能夠享受洗熱水澡的待遇。能洗個熱水澡,豬快樂地搖起了尾巴。這些心情放松、清洗干凈的豬,緊接著就要排隊進入二氧化碳致暈室了。
要想通過人道屠宰方式得到高品質的豬肉,除了注重動物福利和使用二氧化碳致暈技術之外,現(xiàn)代化的流水生產(chǎn)線也必不可少。蒸汽燙毛機、拋光機一應俱全。
不僅如此,還要給已經(jīng)屠宰的豬拍打按摩,起到給豬疏松肌肉的作用。這樣出來的豬肉我們吃起來口感會更好,更嫩。
拍打環(huán)節(jié)安裝有4個滾軸,每個上面都有100多條橡皮條,在同一時間、從上到下、全方位地對豬胴體進行拍打、按摩、疏松肌肉。這一過程持續(xù)40秒的時間。
看似冰冷的現(xiàn)代機械,卻在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都體現(xiàn)著人性化的考慮,它們都為保證高品質豬肉,發(fā)揮著獨特的作用。
從活蹦亂跳的生豬,到掛入冷庫的白條肉,再到包裝完整的成品豬肉,這條產(chǎn)業(yè)鏈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,都體現(xiàn)著現(xiàn)代科技為得到一塊高品質豬肉做出的服務。
從呱呱墜地的小豬,到健康優(yōu)質的大豬,再到完成包裝的成品豬肉,要想得到一塊兒好豬肉,需要全產(chǎn)業(yè)鏈生產(chǎn)的層層把關、步步監(jiān)控。
本文由中央電視臺《科技苑》欄目提供,揭示農(nóng)事秘密,推廣農(nóng)業(yè)科技。中央電視臺《科技苑》欄目感謝您的關注。